原文名稱|La petite fille de Monsieur Linh
出版年份|2005/法國
作 者|菲立普.克婁代(Philippe Claudel)
選讀版本|2013/木馬文化
私心推薦|★ ★ ★ ★ ★

. . .
其實《林先生的小孫女》我看了兩次。
第一次是大概國中的時候,三姊買了封面是橘色調的山與樹林的版本,我因為有興趣就跟他借來看。再後來是大學的時候,突然想起這本書,但三姊的書其實我也不知道他收到哪去、如何處理,突然要再跟他借恐怕也很難,想說乾脆再買一本好了。不過2006年出版的書基本上已經絕版了,即使算上2013年的二版也過了很久,好不容易找到還有一本全新的就立刻下單了(其實也沒有到多新,書封書底的邊緣有點磨損,但內頁無泛黃已經很不錯了)。不過可惜的是這次封面版本跟當年看的不一樣。
《林先生的小孫女》就是值得我大費周章也想再看一次的書。
. . .
雖然沒明說,但從「嗓啼」的註解,可知林先生是越南人,他離鄉逃難去的地方是法國。不過我對「陶賴」半點理解都沒有,看上下文總覺得是「早安」的意思,但就我大學在通識課修了一年越南文的淺薄知識量下,我還是毫無印象欸,感覺更像「Tôi là」,但這個意思是「我是」,可能得看小說原文才能推敲得出來?
林先生和巴克先生是超越語言、國籍、傷痛的友情,這應該是《林先生的小孫女》中最重要的主題。不過我第一次看跟第二次閱讀時,最觸動我的是林先生被迫離開家鄉的部分,或許是因為近代中南半島上的戰爭離我並不遙遠,帶入感很深。林先生因戰爭失去了所有家人,最後只能帶著幾乎無法辨識的照片、一包故鄉的泥土,還有他的「小孫女」,幾乎能說是失去了所有一切,即使是為了逃離戰亂,但新生活卻又如同監獄,一言一行好像都受人監視,與巴克先生一起聊天的短暫時光顯得十分珍貴。不禁想,如果日子就這樣緩緩地過下去,兩人是否能因此獲得心靈慰藉及救贖。
本書結尾的爆點早在最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,「桑荻」本身的狀況,以及其他人的反應,但我好像也像林先生一樣,為了讓自己能有個支撐下去的動力,我對這些伏筆視而不見,等到最後直接崩潰,回頭看才發現一切有跡可循,是我還抱持著天真的僥倖希望。而且其實我是隔了好幾年看第二遍時才發現,當初年紀小藏得太深的還看不懂(或著說我也只是無腦地看過去……),所以等於我直接受了二次攻擊!
. . .
本書非常的薄,非常快就能看完,為了寫這篇心得我又再概略翻了一下,每看一點就發現之前沒注意的伏筆,天啊這麼明顯我怎麼都沒感覺到!而且2013年二版的封面還直接放小女孩,從封面就給讀者下局,真是好狠的心啊木馬文化。
總之,推薦給喜歡這樣帶點靜謐、憂愁小品的讀者,雖然可能因為絕版而難以找尋,但真的~真的非常好看、非常推薦,如果是我的親友我是很樂意出借的!
留言
張貼留言